:30名刑满释放人员参加面试后,全部被当场录用。这家被誉为“零售业海底捞”的企业,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包容性就业。
当天,30名特殊求职者走进胖东来时代广场。他们有着共同的经历——都曾是服刑人员,如今刑满释放,渴望重返社会。
面试现场,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亲自到场。他没有设置苛刻的录用条件,而是坦诚相告:“你们已经为过去的事情付出了代价,不用觉得低人一等,好好干。”
更令人感动的是,于东来还当场表示,工资可以提前支付,确保大家有能力租房安置。这种基于信任的关怀,远超一般企业的招聘常规。
录用后,这批新员工将根据各自情况分配岗位,并有6个月试用期进行“双向选择”。
这次招聘并非突发奇想。早在8月8日,于东来就在社交平台宣布,预计10月开业的新乡胖东来“三胖”店将招聘1000人,其中专门为刑释人员预留2%的名额(约20个岗位)。
8月10日,胖东来商贸集团发布《关于招聘刑释人员的说明》,清晰阐述了其理念:“基于人性的善良和美好,希望各个群体的人们都能够得到社会的尊重和关爱。”
说明中还指出:“刑释人员在接受刑罚之后,已经是平等的合法公民。我们应该帮助他们拥有再次融入社会、具备相应的美好生活的能力。”
企业直言不讳地呼吁社会不歧视、不戴有色眼镜看待这一群体,这种勇气在当今商业环境中实属罕见。
刑释人员再就业一直是社会难题。许多企业尽管面临用工荒,却对录用刑释人员心存顾虑。结果,这部分人群往往因长期无法就业而陷入困境,甚至重蹈覆辙。
胖东来的做法打破了这一恶性循环。它认识到:真正的社会责任不是选择性慈善,而是给予最需要机会的人以机会。
“被标签化和边缘化会让他们陷入无法正常就业和正常生活的痛苦和自卑中,因长期无奈丧失对生命和社会的信心……这也会造成社会的不健康、不美好状态。”胖东来在招聘说明中写道。
胖东来的选择并非纯粹利他主义。作为中国零售业的标杆,其人性化管理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此次招聘刑释人员,与其“尊重每一个个体”的企业文化一脉相承。
事实上,给予机会的员工往往对企业更忠诚,工作更投入。当一个人在最困难时得到帮助,其回报之心通常也更强烈。
胖东来的举动引发我们思考:一个文明的社会,应该如何看待曾经犯错但已付出代价的人?
是永远贴上标签,将他们推向社会边缘;还是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帮助他们重返正轨?
胖东来选择了后者,并用行动证明:企业的价值不仅在于创造利润,更在于推动社会进步和人心向善。
这30名刑释人员是幸运的,他们遇到了愿意给予第二次机会的企业。但更重要的是,胖东来的做法为整个社会树立了榜样。
期待更多企业能够跟进,用包容代替歧视,用机会代替排斥,共同建造一个更加温暖、更有温度的社会环境。
因为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恰恰取决于它如何对待最弱势、最需要帮助的群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